您当前的位置 :主页 > 旅游时尚

无限“黔”力,“文化千岛”贵州出圈更出彩

2024-09-01 13:00:40 来源:新闻快报

从欣赏大型长征文化沉浸式演艺剧目《伟大转折》,到漫步贵阳修文阳明书院品读阳明古籍;从体验制作各类民族手工艺品,在非遗技艺里探寻“最炫民族风”,到前往黔中腹地欣赏“中国戏剧活化石”安顺地戏……去年以来,贵州省大力实施红色文化重点建设、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四大文化工程”,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今年暑假,越来越多游客涌入贵州,解锁多彩文化。

 

红色文化“双子星”圈粉无数

 

“看完很感动”“视觉效果特别震撼”……暑期以来,全国各地到贵州遵义研学和旅游的团队络绎不绝,观看大型长征文化沉浸式演艺——《伟大转折》剧目的人数也不断增加。据悉,自7月1日至今,该剧目演出场次约百场,总观看人数近5万人。

该剧目以中央红军血战湘江后转兵贵州、召开遵义会议为主线,以普通红军战士军医小华佗的战斗、生活为辅线,将前沿的舞台科技与舞台艺术进行融合,通过巨幕油画、战场硝烟、山水共舞、环绕音效等技术运用,艺术再现了“中央红军血战湘江,转兵贵州,召开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其后灵活作战、迂回穿插,两进遵义、四渡赤水、佯攻贵阳、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最终胜利北上”这段波澜壮阔的“伟大转折”征程。《伟大转折》剧目的推出,填补了贵州红色文化实景演出的空白。

 

贵州“红飘带”(长征文化数字展示项目)——中国首个以长征为主题的全域行浸式数字体验馆。罗琛耀 摄

 

记者了解到,贵州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活动时间最长、活动区域最广、发生重大事件最多的省份之一。当下,贵州正以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文化,形成了红色文化“双子星”格局。除了遵义的《伟大转折》剧目,另一颗“星”便是贵阳的“红飘带”。据介绍,“红飘带”拥有四项“之最”:业界最复杂的实景异形显示系统,业界顶级舞台机械系统,全国最大的双曲幕影院,8K电影级巨型球幕飞行影院。

 

遵义会议会址安静矗立,诉说着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沧桑,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受访者供图

 

多民族交融积淀“文化千岛”

 

7月中旬,2024年海坪彝族火把季在贵州六盘水市水城区野玉海旅游度假区开幕。当天,数万名游客从全国各地汇集至海坪彝族小镇,逛农特产品、品特色美食、赏彝族歌舞、体验篝火狂欢。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火把节。罗大富 摄

 

“火把节,彝语称为‘都则’,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海坪彝族火把节自1994年举办首届以来,已成为‘中国凉都’六盘水的一张文旅名片。为了丰富游客体验,今年的火把节变身火把季,不仅拉长了活动周期,还将做足精细化服务,围绕特色文化打造创新产品,做好‘天天有活动、周周有特色’。”六盘水市水城区文旅局副局长朱荣告诉记者。

 

华丽的民族盛装。RK 摄

 

贵州素有“文化千岛”的美誉,世居于此的少数民族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等17个,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形成了多彩的民族文化。侗族大歌、苗族飞歌、蜡染技艺、布依族的八音坐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贵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鼓藏节俗“姑妈回娘家”。 郭德华 摄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族“三月三”。 贺俊怡 摄

 

在西江千户苗寨,游客可以欣赏到苗族人民精湛的银饰制作技艺和独特的民族风情表演。在肇兴侗寨,2024年贵州省侗族大歌百村歌唱大赛已火热开赛,天籁般的侗族大歌,唱出的都是大自然的声音。在黔东南郎德苗寨,芦笙场上总是座无虚席,当地村民精心编排的苗族敬酒歌、芦笙独奏、锦鸡舞、苗族芦笙舞等苗寨原生态歌舞表演轮番上阵,今年还推出了十二道拦门酒、苗家打糍粑等系列活动,让游客能深度体验当地的传统民俗和节日文化。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丹寨锦鸡舞。陈卫中 摄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石南岭 摄

 

肇兴侗寨。贵州日报 供图

 

阳明文化旅游线路走新更走“心”

 

在阳明先生铜像前行拜礼,走进阳明洞探寻圣人遗迹……近日,第二届“王者归来”贵州研学特训营近200名学员,来到位于贵阳修文县的中国阳明文化园开展研学活动。“很难想象500年前,王阳明是如何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思考哲学并开悟。”其中一名学员说道。

 

贵阳修文县阳明洞。余岚 摄

 

贵州这片热土,还是阳明文化圣地。王阳明,这位被网友称为“明朝一哥”的人,既高居圣哲殿堂,也十分接地气。据介绍,500多年前,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成为中国儒学一大高峰“阳明心学”的起点。王阳明一生留下700多首诗,其中100多首作于贵州;3篇文章入选《古文观止》,其中2篇作于贵州。

 

龙场悟道——修文县玩易窝。唐哲 摄

 

500多年后的今天,“阳明文化转化运用”已被列为贵州“四大文化工程”之一。贵州省图书馆专门开辟了“阳明书阁”,成为学和研究王阳明思想、开展阳明文化挖掘整理、研究转化和传播推广的一大平台。

 

《阳明悟道》演出剧照。贵州京剧院供图

 

根据王阳明在贵州期间的行动轨迹,贵州以“阳明·问道十二境”为主题,整理推出兴隆书壁、平越思隐等12个文化符号及经典游学路线。今年3月,阳明文化微纪录片《我的1508·问道十二境》播出后引发热议,播放量超1.6亿次;4月,入选2024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的贵州京剧院新编历史京剧《阳明悟道》,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拉开巡演大幕……越来越多人追寻着王阳明的行迹,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贵州,多彩贵州文化也随着王阳明的故事传播得更远。

 

穿越历史感受600年前的大明遗风

 

7月26日,在安顺市平坝区天龙屯堡景区舞台上,演员们身着传统地戏服装,面蒙黑纱,头戴面具,手握花扇、花帕,腰系“战裙”,在锣鼓敲击声中边跳边唱。“屯聚山水·古韵福地”平坝区2024年屯堡文化宣传月第二篇章——屯堡地戏展演随之启幕。

 

屯堡地戏。李永忠 摄

 

展演现场,来自北京、广东、湖南、湖北等地的游客纷纷拿起手机,记录下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印记。来自中央民族大学学生社会实践团的同学们也看得很认真,他们将“屯堡地戏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作为这个暑期社会实践的项目选题。

 

屯堡人家。李立洪 摄

 

游走古镇,其间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让人仿佛穿越至明朝。在600年前明太祖朱元璋实施的“调北填南”迁徙中,数十万来自今天江苏、安徽、江西等地的军民,踏上戍边征程,留在黔中大地,成为“屯堡人”,并与世居本地的居民孕育出屯堡文化。时至今日,屯堡人从语言、服饰到建筑、戏剧,仍固守着600年前的文化因子。

 

屯堡街道。奇怪的食客 摄

 

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天龙屯堡,是一个保存完好的明代屯堡村寨,也是安顺屯堡文化的重要代表。其中的“凤阳汉装”“戈阳高腔”“屯堡地戏”等,均体现着明朝文化的传承。尤其是地戏,以村寨为演出单位,一般是一个村寨演一堂戏、跳一部书。粗略统计,贵州省有370多堂戏。安顺地戏也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旅融出新天地,且以诗意共远方。如此多彩的“文化千岛”,约吗?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新闻快报”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新闻快报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网上投稿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新闻快报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16 投稿邮箱:62506285@163.com